西乡县飞凤奖学金的来历
某日想到当年吃了老虎和老秦的一碗面皮
想起来飞凤奖学金
就想知道是怎么回事
一查之下
明白真相
世纪老人江伯玉生于1903年,今已102岁,一生中经历了清代、民国到新中国的历史变迁。在一个多世纪的沧桑岁月里,有多少沉浮与苦涩,值得人们去品味与感悟。
江老是陕西省西乡县人,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7岁时,考入西安成德中学,受到教务主任杨明轩(共产党人)的思想影响,开始阅读进步书刊。21岁时,他得到一个难得的机遇,因品学兼优,政府官费资助他留学日本。留学期间,曾编译日本河上肇的《经济学大纲》等三种哲学著作(后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
1929年,江伯玉从日本明治大学毕业,并获法律学学士学位。
江伯玉青年时代思想十分活跃,1927年时,他在日本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共进社”。这时,他的二弟江隆基也留学到了日本,江氏昆仲积极开展各种进步的社会活动,共同在留日学生中发起组织了“社会科学研究会”和“时代工程社”;因酝酿学运受到日本警视厅的监控。1929年9月,在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银座示威游行”时,弟兄二人同遭警视厅逮捕,随即被逐回国。
江伯玉回到上海后,继续参加“反帝大同盟”的火热斗争,游行中再遭法租界巡捕房逮捕,幸经何香凝出面营救而获释。1930年初,他受杨虎城将军的邀请,到河南南阳任17路军教导队政治教官,主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同年8月,因蒋、冯军阀混战,南阳驻地发生骚乱,他只得离开教导队,再到上海,与进步人士联合开办“申江书店”,因出版红色书籍,被当局查封。
1931年春,江伯玉回陕西任西安高中训育长。这一时期,西安校园也不平静,多次学生运动正是政治斗争在学校的具体表现。1932年4月,国民党中央大员戴季陶莅陕,召集学生在西安民乐园讲话,江伯玉率西安高中学生与会,学生打断戴的讲话,质问“国民党为什么不抗日”?一时会场大乱,群众轰跑了戴季陶并烧毁了他乘坐的汽车。其后,学生罢课,游行示威,西安的学潮升级为蓬勃的反蒋斗争,江伯玉因支持学生的正义行动,陕西省警察厅以“学潮领导人”的罪名将其关押,囚禁在军法处长达五个多月,经杨虎城周旋方得获释。但省教育厅秘密指示西安各校校长:“不得聘用江伯玉任教。”使他求职无门,只得离开西安,另谋生路。
此时江伯玉刚到而立之年,他后来自己回忆说,前三十年血气方刚,一腔热血志在报效国家。他虽然参加过党的外围组织“共进社”,领导过学潮,出版过红色书籍,但一生中并未加入共产党,他当时衷心拥护的是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国共合作政策。由于多次被捕,虽然侥幸获释,但被当局视为危险分子,以致求职无门,处处碰壁。他没有像他二弟江隆基那样,奔赴延安,走向彻底献身革命事业的道路。中年以后,江伯玉因多年政治风浪中的沉浮,行动由激进而转入温和,从而后半生扎根于教育,甚至一度脱离政治,淡泊名利,和青少年时期形成了极大反差。
1932年秋,江伯玉到了陕西三原,三原中学的校长是他中学时代的老师,于是得以在该校任教,在保护伞下连续教了三年书。1936年,他回到家乡,任西乡简易师范校长。在国民党政权统治下,他依然向往进步与光明,该校有20多名学生在他的帮助下奔赴延安,这些学生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大都成长为坚强的革命干部。这说明江伯玉即使扎根于教坛,依旧是共产党的同路人,革命信念成为他毕生行为的指导思想。而他这种价值观的形成,不能不再提及他的二弟江隆基,在日本留学期间,江氏弟兄曾经风雨同舟,致力于反帝斗争。随后殊途扬镳,江隆基在白色恐怖中毅然投身革命,在延安先后任华北联大教务长、延安大学校长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厅长,为边区建设卓有贡献,这些都深刻地影响着江伯玉的为人处世。
1942年后,江伯玉继任西安师范、西安乐育中学校长,并创办了乐中西乡分校,自任校长,直至解放。
1951年,江伯玉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后,继续在陕西蒲城中学、蓝田中学及西乡一中任教。其弟江隆基在解放后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副校长和兰州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不幸的是“文革”中受到康生的迫害而造成冤案至死。在左潮汹涌的年代,这自然会牵连到其兄江伯玉,于是江老离开了教坛,下放农村劳动,从此受迫害达13年之久。这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本文没有必要多加解释。江老此时已届70高龄,面对生活的逆境,依然乐观开朗,无怨无悔,正如他在《忆劳动锻炼》一诗中所说:“……阳安掘土日如火,汉滩守砂夜正寒。苦尽甘来心自乐,拈髯笑看万山丹。”
1982年,邓小平“拨乱反正”的决策改变了千万人的命运,平反了无数冤案,江老也得到了政策的落实。以他多年在社会上的声望,相继出任西乡县人大副主任和县政协副主席,直至1985年退休。
一生颠沛流离,幸逢盛世,退休后的江老本应颐养天年,但他作为民革汉中市委顾问和台属联谊会名誉会长,依然与党肝胆相照,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特别是他的心牵挂着自己多年从事的教育事业,牵挂着那些贫家辍学的子弟。1989年,在陕西省委“科教兴陕,教育奠基”战略口号的鼓舞下,亲自发起筹建“飞凤奖学基金会”。江老桃李满天下,经他登高一呼,响应者遍及全国,许多在外工作的陕籍干部热情捐赠,如他的学生、上海离休干部陈若愚(女)一次就捐赠一万元。截至1999年,该项奖学金累计已达十余万元,八年来奖励了50多所中小学的学生761人,为家乡的“希望工程”献上了一份厚礼,造福桑梓,群众口碑载道。
江老晚年,明志抒情,创作诗词三百余首,2002年出版诗集《白杨诗钞》,其《长歌一曲话港台》,被省内外报刊多次转载。在《衰翁盼》诗中有“明知耄年来日少,犹期亲眼见瓯全”的诗句,表现了一个沧桑老人企盼祖国统一之情愫,真可与陆放翁之爱国名句相媲美。
江伯玉老人以残暮之年,犹不遗余力地关怀社会发展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其崇高品德深受人们敬仰。陕西省政府和陕西省老龄委先后授予他“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和“世纪老人”的荣誉称号。
江伯玉的一生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百年来人文历史的沧桑变化,特别是江氏昆仲除文中涉及的二弟江隆基外,还有至今还健在的三弟江弘基。江弘基现年95岁,是陕师大的资深教授,也是陕西省文史馆的老馆员,他们都是陕西文史界的世纪人物,值得人们进一步关注与研究。
本文出自奇吧空间,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本文永久链接: http://www.qiba.org/?p=966